文章阐述了关于后现代教育弊端,以及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1、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看,儿童观不是统一的。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对儿童有不同的观念。儿童的权利应该得到强调,这些权利是所有儿童都有的,不受文化、宗教、性别、国籍和人种等特殊性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应能与成人分享权利。
2、与国家的现代课程相反,以后现代主义为基础的课程重视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多样性考虑到文化、语言、人种、性别、社会阶层、年龄、身体特征等的差异。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学前教育接受和欢迎不确定性、复杂性、差异性、多视角、历史的和情境的特异性。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是:哲学上 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思想上 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后现代课程观的内容简介如下:批判现代教育模式:深度批判:后现代课程观首先对西方由工具理性主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度批判,认为这种理念和体系已蜕变为僵化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部分。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鼓励学生在探索、实验和反思中发现自我,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这一课程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分类,而是将学习视为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后现代课程观还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比之下,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倡导多元化、开放性,目标生成、不确定性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他挑战了泰勒的封闭思维,主张教育应具备非线性、复杂性和探索未知的特质。然而,尽管多尔的理念具有革新性,但在实践中面临实施难题,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开放的教学态度。
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经验的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的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 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改变了过去我们一直把课程理解为“文本课程”(由教科书、教学***、教学大纲等文本组成,内容相对稳定不变)的倾向。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1、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
2、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rn)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rn),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如何对待“现代性”,这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以及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3、第五章“后现代主义状况”: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丧失”可以概括整本书的中心主题。后现代主义分析是对权威和可靠性的批判,体现在哲学、叙事、历史、艺术等领域。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图像的社会,关心的是产生和消费。
4、当今后现代主义对哲学,艺术,文化,医学以至于建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实质是超越主观表现主义,尊贵自然回归自然。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信息化审视体现在崇尚非理性、解构现代主体性、崇尚差异性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那么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
2、现代课程观体现在课程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方面。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不少学者引用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新课改实践。
3、科技变革、 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能否“紧紧跟上这种变革,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考验着 21 世纪的教育。
关于后现代教育弊端和后现代教育思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潮、后现代教育弊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
上一篇
重庆现代教育体系改革
下一篇
宣传培训班开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