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现代教育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也会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的内容是什么进行解释。
1、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旨在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该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这一概念,当时在国内被称为电化教育。
2、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引起自美国,当时国内称之为电化教育。
3、尽管如此,现代教育技术更倾向于突出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广播、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电化教育这个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首次出现。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馆内的大会堂命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一名词的记录。同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长会议的教育界人士,在讨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一名词。
我国电化教育的诞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体系继承了凸显中国特色的化字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结合我国学者的集体研究成果,能够揭示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化字诀可以抽象概括为技术化教育和教育的技术化。
中国的教育技术革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电化教育便是这一历程的开端。电化教育引入了诸如幻灯和电影等新型媒介,这些媒介相较于传统的口耳相传和印刷教学,无疑为知识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标志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步形成。然而,这仅仅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远未达到其完整形态。
中国电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70年前,它的发展道路充满创新与变革。早期,中国电化教育受到了美国视听教育的影响,但也有自身的特色。1933年,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首次提出“电化教育”一词,主要指的是通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进行教育,这是一种视听教学辅助手段。
教育技术论文可以这样写:(一)定义 1936年,“电化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被首次提出,之所以***用这样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教学中使用到的幻灯、电影、广播等设备都要用到电,另一方面,电化教育的叫法表明现有教育手段已经区别于传统教育而进入了教育的现代化。
理解广义教育技术可以从两个基本点出发:教育中有技术的存在;技术不断应用到教育。相应地,为了应对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挑战,发展教育技术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是:教育必须有技术的应用,新的技术务必要应用到教育。理解这两个基本出发点的基础是对不断发展着的技术概念认识。
教育的广义概念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概念则主要指学校教育。以下是关于教育广义与狭义概念的详细解释:广义的教育: 定义:广义上,教育被视为一种能够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一种指新出现的教育技术,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教育技术,这种理解强调对传统的革新;另一种指正在使用的教育技术,它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新出现的教育技术。由于第二种提法的范围比第一种广泛,本文把第一种称为狭义理解,把第二种称为广义理解。
内涵,即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外延,即教育所指的对象范围: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这些理论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支撑和指导。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例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生活的磨难教育了我们,这些例子中都对人造成了影响,因此,都属于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